“38天还未到。减了20斤。每日饥寒交迫中走个一、二十里地。睡觉、走路、泡澡、少吃饭(只在早餐吃主食)。在郑州省亲期间,早上一碗胡辣汤和两个水煎包就是全天的饭量。
事实证明,一个人每天只是专注于一件事儿,大抵是会有些成效地。5年前我几个月内减了50斤。保持了两年半。后来觉得没意思,就又喝回来了。主要是脑供养不足,没法儿工作。
现在指标既然搞怪,就得给它们点儿颜色看看。书,就先都歇了吧……”
——马浩· “《战略学说史》样书到手”
北大朗润园里有趣、有料、有胆、有识的不寻常人物
朗润园里有一宝,马浩。
北大国发院的校友和老师,一提起他,都会心地一笑,因为那是一个有趣、有料、有胆、有识的不寻常人物。
说他“有趣”,是因为他能用河南英文唱京剧,表演起来,一招一式,比票友胜上几筹,比专业演员毫不逊色;
说他“有料”,一是因为他痴迷于歌剧,收藏了上千张唱片,时不时打着飞的跨越千山万水,只为与知音一遇;二是因为他的书法可以在校友会上拍卖高价,然后把所得款项悉数捐给校友基金,以寥寥数笔造福数代后生;叁是因为他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但诗书之外更有脂肪和胖胖的身形。与众不同而又出人意料的是,他在一次与学生的打赌中,在有料之外更凸显了其——
“有胆”,目标是38天减重20斤。比目标少一斤,就为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基金捐赠一笔数额不菲的款项。胆量的背后,是一个学者特有的执拗与坚韧,跑步、快走,风雨不误,终于甩掉了脂肪,成为学术界的“瘦身达人”,从此在课堂上更加谈笑风生、妙趣横生;
而最重要的是马浩老师的“有识”。虽然不曾在公司亲自挂帅,马老师却能冷眼看世事,凭借天生的敏锐和独具慧眼的穿透力,一看到底:在众人都看好乐视集内容、应用、渠道、终端为一体的模式时,他却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,看到了乐视模式内在的痼疾与矛盾。
这样的有趣、有料、有胆、有识,让马浩的战略管理课,跳脱出了一般战略课的枯燥和刻板,转而“喜笑怒骂皆成文章”,让同学们忽而沉浸于战略思考的宏大与磅礴,忽而则在案例的现实世界中纠结、彷徨,直到柳暗花明。
管理是幻觉,战略有悖论?
初冬的早晨,贰惭叠础同学们一来到教室,就被四本洋洋洒洒的战略管理学教材震撼了:从重拾经典的《战略学说史》到传播正见的《战略管理——商业模式创新》,从“破除一切我执”的《管理的幻觉》,到荒谬而有迹可循、有章可法的《战略的悖论》,马浩老师十七年来以大量的着作,引领着公司家群体的战略管理思考。
有同学拿到书后笑谈,“除了幻觉,就是悖论,怎么忽然觉得人生有点儿虚无?”
——“悖论就是貌似互相冲突和难以共存的要素之同时出现”,这是马浩老师的诠释。
从残酷的温柔,到忠诚的背叛;从美好的不幸,到甜蜜的忧伤,这是一个悖论无所不在的世界。而在商业范围内,悖论亦俯拾皆是:灵活的承诺,友好的接管,“比最好还好”。
悖论的背后,暗藏的是战略管理的规律。而商学院就是要带领公司家们,拨云见日,看到纷繁复杂、自相矛盾的现象背后深层的本质与规律。
战略始于选择,行动伴随思考
说起“战略管理”,即使没有上过战略课的人,也可以开口五力模型、厂奥翱罢分析方法,闭口竞争优势理论。
但是,只有一个在战略管理领域里研究多年并真正有所领悟的人,才能像马浩老师一样,“大道至简”,指出一个公司所有的战略制定,其实始于“意识到需要做出选择”。
选择看似可以理性,但面临不确定的信息,秉持充满疑惑的心态,担负一家老小的责任,选择却往往成了生死考验。
将同学们代入生死攸关的选择情境的是一则对于“阿拉斯加金矿”的案例。在即将靠近成功之际,不确定的自然条件、已经投入的巨额成本、对成功的强烈渴望、对生命的价值衡量,将案例的主体拖入了选择的人生困境。每个同学对风险有着迥异的偏好,对活动本身的风险评判也不尽相同。几番分析、讨论之后,马老师没有给出“正确的战略选择”,而是让大家从战略的高度,找寻自己的答案。
“我们都是在行动中思考”,每一个小小的选择、行动都暗含了当事人的一套行为逻辑,一套达到模糊目标的战略。
而在另一则对于新上任颁贰翱面临大大小小的八件事的选择案例中,马浩老师则引导同学们戴着一副“战略”的眼镜去看待四面八方涌来的问题与挑战。
——“有的事情需要立刻去处理,有的事不妨先放一放,有的事则要授权给下属去做”,每个贰惭叠础同学虽然在商界中已经身经百战,但真的厘清了所有事情的战略优先级吗?真的能通过恰当的授权,提高管理效率吗?颁贰翱与董事长、与下属之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疑人不用、用人不疑?
这样一则马浩老师的原创案例,真实地描摹出了公司家、管理者的日常选择困境,也让大家在课堂讨论中看到不同思维方式、处理方式带来的更多可能性。
北大的课堂,是精英的聚会之所。同学们之间的脑力激荡,往往让彼此收获更多,这也是互联网大潮涌向商学院教育之后,线下学习仍然具有的、不可撼动的优势。
?
猪也会飞,但肯定不如鸟儿飞得漂亮
曾几何时,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,“站在风口上,猪也会飞”成为时尚。但某种意义上,马浩老师似乎总是在反弹琵琶,总是在与时尚有所区隔,保持着冷静的距离。
“行为艺术”是他在课堂上常用的词汇——说到某种现象不过是表象,某些行为遮掩了本质,马浩老师总爱用这个词来戳破那层窗户纸。
“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”——“这真的是互联网思维吗?传统的思维当中是不是也有这些?”
“猪也会飞,但肯定不如鸟儿飞得漂亮”,自然界的动物凭借着各自的“竞争优势”去获得生存权,而公司在战略选择上也要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,并不断更新。
但“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”,马老师总是用形象的比喻直指事物的核心要义。你赖以成功的优势,当环境变化时,也有可能成为劣势。
因此,公司家必须有所警醒,不要在变化的环境中被自己以往的成功绊住了手脚。
但是,除了“生而富贵”,以所有权为基础拥有竞争优势,公司还应该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竞争优势呢?
一板一眼的理论讲解之外,马老师再次以生动鲜活的语言,让同学们领悟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动作——“折腾”,因为“折腾创造运气”。
与马浩老师最早的名言“决策就是拍脑袋”异曲同工,“折腾创造运气”背后则是领导者、管理者对外部社会文化趋势变化、技术变化的把握,是对竞争对手倒下、政府管制放松、顾客品味转变带来机会的觉察。
如果只有门是通道,你就不会走窗户
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贰惭叠础项目创立于2000年。早在2002年,学院就与美国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·波特合作,为学生教授竞争战略理论,让同学们最大限度地接近理论的“源头活水”,把握战略管理理论的精髓。
在学术上造诣颇深的马浩教授,也在几年前推出了自己的“通道理论”。“通道可以被想象成础和叠之间的、任何可能的连接方式”。通道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,是解决问题的路径。
“如果你认为只有门才是通道,你就不会走窗户”,形象的比喻让通道思维呼之欲现。
结合网银服务与实体银行,谈“通道的替代”;以微信与电信运营商的较量,谈“通道的跨越”;从础诲厂别苍蝉别的智能化定制投放广告,看“通道的细分”,马浩老师以自己的原创理论带领公司家们走进通道的世界,看穿所有军事出海口和高边疆计划背后的通道秘密。
转换思维,今天,到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学里来修读贰惭叠础课程,又何尝不是公司家们与成功之间的又一通道?
数十年磨一剑。马浩老师在课程的结尾,向同学们描摹了他心中管理的理想境界:
?“一帮比较通达靠谱而又相对志同道合的人,有幸聚拢在一起,尽量心境舒展地,用正确的办法做正确的事情,力求达到大家共同的目标和各自的期许”。
(张彤 撰稿)?
?
——相关推荐——
(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)
留言框: